top of page

聯合勸募
BAD情劇場系列

時報廣告金像獎 數位營銷公益類 入圍

嚴格審查、合理分配、專業輔導,是聯合勸募與其他公益團體最大不同之處,如何延續為品牌打造『最壞的好人』角色,吸引更多人認同品牌機制呢?

 

台灣人從不缺作公益的愛心,卻習慣在悲情促動之後,一窩蜂的捐款,往往導致公益資源分配不均,沒有從根本穩定改善問題,而社會悲歌也會一再的循環重複。

我們決定放大『悲情』與聯勸『BAD情手段』,從讓最壞的好人,改變公益困境裡的悲情結局。

『BAD情劇場系列影片』

《選擇篇》

從台灣捐款人的洞察出發,捐款者對各種弱勢對象同情,現實一份能力無法幫到每一個人,但聯合勸募分配機制能解決問題,幫到最多人。

 

弱勢者的《請假篇》​

弱勢者的困境不如表面單純,​不同議題錯綜複雜,但聯合勸募建立全方面資源,務實幫助弱勢族群前進

公益團體的《給予篇》

從社福團體的角度切入,沒有被穩定分配資源,也無法持續助人,而合理分配制度能有效支持中小型社福團體,化解困境。

以捐款人/弱勢者/社福團體各自困境吸引關注,讓聯合勸募的合理分配機制成為難題的解答。

紛紛引起廣大網友與社工界共鳴,品牌自然搜尋量成長率高達140%,顯示議題有效引發對聯合勸募的關注;官網流量成長率高達188%,展現大量訪客對聯合勸募獨特機制的興趣與支持,成功促成提供品牌知名度與指名度。

影片腳本發想與撰寫、客戶提案、拍攝監督

以下是一個困難的選擇題。

面對孤獨、迷茫、勞苦、無家可歸的人,

資源有限的你,若只能選擇性的援助其中特定人

看著每一雙渴求的眼神, 你,該如何做出抉擇?

這是一通婦女的請假電話,就像過往每次的請假一樣,原因,都不是生病…

「有需要,便給予」不是公益團體該做的事嗎?

怎麼好像哪裡出了問題…

bottom of page